7月18日,2024“锦绣江苏”国际暑期学校和2024江苏省“数智赋能土木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学术报告进入第五天。
上午,在437必赢会员中心杨勇教授主持下,亚洲理工学院(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itanya Krishna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特色课程。
Chaitanya Krishna教授以《Model Updating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Using 3D AEM》为题,首先通过地震前后钢筋混凝土(RC)框架建筑的对比,引入既有建筑结构抗震分析的重要性。相对于RC框架上层,底层砖石填充物的减少会导致该层柱子上的非弹性变形增加,并造成所谓的“软弱层”倒塌,即开放楼层的结构稳定性下降。2015年的戈尔卡地震中,RC建筑中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暴露了与RC结构相关的不足。尽管已有许多研究提出了应对软弱层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在基层的实际实施中仍存在缺失。
Chaitanya Krishna教授团队通过数值分析为具有填充砖墙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的薄弱楼层提供了一种实用且可行的改造方案,研究中采用的应用单元法(AEM)是一种数值模拟技术,可以精确模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行为,对于评估不同加固方案的效果至关重要,整个方案被整合进了二维应用单元法(AEM)中。通过数值优化获得的改造解决方案使用增量动力分析进行了求解,以了解框架结构在地震地面运动下的承载能力。结果显示,这种改造方法能够显著提升薄弱楼层框架的承载力,同时在社会经济条件下具有实施的可能性。学员们兴趣浓厚,线上线下提问不断,互动交流热烈。
下午,由437必赢会员中心赵爱国教授主持,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上海交通大学乔丕忠教授,亚洲理工学院(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itanya Krishna教授给学员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前沿研究学术报告。
乔丕忠教授以《smart health monitoring of reinforced concrete infrastructure: Ultrasonic wave-based interfacial debonding identification》为题,针对混凝土结构的材料老化、结构损伤、抗力衰减等问题介绍了基于应力波传播方法的智能压电传感器。分别从应力波传播机理、材料性能评估和结构损伤识别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基于两种压电传感器(预埋内置式压电传感器和表面粘贴式压电传感器)的混凝土无损检测方法。乔丕忠教授的研究完善了基于智能压电传感器和应力波传播机理的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测框架基础,为智能化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服务于实际工程中的混凝土耐久性和安全性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撑。乔丕忠教授儒雅的气度、严谨的论证、渊博的知识也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上午特色课程的基础上,Chaitanya Krishna教授又以《Use of Computational Tools for Structural Assessment and Seismic Retrofitting》为题,给学员讲授了如何利用应用单元法(AEM)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的技术方法,深入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存在的不当搭接接头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并通过缩尺试验模型对该技术进行了验证。这项研究对建筑行业和地震工程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它提供了一种实用工具,用于评估和改善RC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研究成果有望帮助工程师和建筑师设计更加安全和可靠的建筑,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地区。此外,研究还强调了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遵循严格标准的重要性,以防止潜在的非工程缺陷对结构安全构成威胁。
知识的盛筵激发了学员们对土木工程领域的浓厚兴趣,开拓了学员们的科研视野,为学员们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方向。学员们学习积极性高,线上线下互动频繁,反响热烈。
作者:郑宇宙;审核:张涛、方海